“国际社会认识论研究联盟(筹)”筹备工作会议召开
(通讯员:张宸晟 程聪瑞)2023年11月18日,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社会认识论专业委员会、教育部华中科技大学社会认识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社会认识论研究国际联盟(筹)”筹备工作会议在武汉成功召开,本次筹备工作会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哲学学院教授吴畏主持。
英国社会科学学院院士、华威大学社会学系奥古斯特·孔德社会认识论讲席教授史蒂夫·富勒,莫斯科大学全球化进程系教授、《全球化时代》杂志主编亚历山大·N·丘马科夫,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法学与经济学教授斯特凡·E.魏斯哈尔,德里大学基洛里马尔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卢品德·奥布罗伊,不来梅大学不来梅国际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克里斯蒂安·彼得斯,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讲师埃里克·克尔,英国基尔大学社会政治全球研究学院社会学评论博后研究员胡正栋,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张亮,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潘斌,南京师范大学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吴静,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特聘教授王琳,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副教授罗栋,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学院二级教授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吴兰丽,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哲学学院副教授赵泽林,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国斌,莫斯科大学博士研究生阳书平参加了本次筹备工作会议。
联盟发起人欧阳康介绍了当前联盟筹备的总体情况,他指出,联盟的筹备不仅与其个人的推动有关,同时也得到了学校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欧阳康介绍了其发起联盟建设的最初动力,同时也回顾了其在学术研究中倡导社会认识论并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欧阳康表示,他本人从事社会认识论领域30多年,很重要的是诸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参与社会认识论研究领域,共同推出了很多成果和社会认识论系列博士学位论文,得到了哲学界关心和支持,同时也与西方社会认识论研究的重要人物史蒂夫·富勒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在此基础上,应当充分发挥现有的优势条件,将社会认识论向世界开放,共同构建一个理性、包容、合作、友好的社会认识论研究国际联盟。
联盟另一重要发起人史蒂夫·富勒介绍了其研究社会认识论的起源,并着重强调了他本人创办的《社会认识论》(英文版)学术期刊之于联盟发展的重要意义。史蒂夫·富勒指出,《社会认识论》学术期刊创立于1987年,至今已经发行了36年,其创办这一杂志的重要原因在于,当时社会认识论作为英美哲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是非常狭隘的,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对社会实践问题的关注中,仅仅是作为抽象意义上认识论的一个分支存在。因此,他通过创办该学术杂志,并将其置于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一本关于知识、文化和政策的杂志,它完全可以作为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争鸣的重要平台。对于联盟建设的构想,富勒认为有几点需要着重考虑:一是联盟的组织形式,二是学术的生命周期,三是举办联盟活动,四是扩大联盟范围。
吴畏提出了本次筹备工作会议商议的重要议题,包括联盟的组织形式、联盟的运行机制、联盟的主要活动及联盟的整合扩展等。参与本次筹备工作会议的专家学者分别就联盟的建设积极建言献策。亚历山大·N·丘马科夫介绍了其在科研领域研究的历程,强调了他作为一个认识论导向的政治科学家的学术身份,并提出了联盟建设应将培养下一代人作为至关重要的建设方向。卢品德·奥布罗伊介绍了在德里大学创建社会问题创新研究中心的情况,基本设想是通过开展一些社会创新的研究来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形成一个协作和共同创造知识的整体理念。她认为联盟的构建将是一个围绕重要概念建立知识基础、打破地区障碍并相互学习的平台。这一联盟致力于在更大程度上关注人类问题,因此是高度跨学科和多学科的。埃里克·克尔赞同史蒂夫·富勒提出的观点,同样认为社会认识论不应有一个固定的学科,而是一个跨学科的重要领域,因此非常支持增加该期刊的全球多样性,期待与在座的各位讨论这个问题并相互学习。胡正栋从一个青年学者的视角出发,认为联盟的建立可以以机构或者是研究所的形式存在,能够使学者在其内部进行密切的合作,同时也认为年轻学者应当积极报名参加同行评议,成为社会认识论的评论者,还认为可以编辑出版中文版的《社会认识论》期刊让更多的同行参与进来,积极开展跨学科领域的合作。吴静介绍了她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联盟联系的建议,认为需要建立一个平台来整合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让所有的学者都参与到工作中来,需要找到更多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在涉及当今社会的实际问题方面做更多的事情。吴畏则提出了联盟建设的基本构想,首先,联盟会安排一系列社会认识论的讲座,包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或其他重要议题的系列讲座;其次,可以进行校际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交换;再次,可以举行相关议题的国际会议;最后,可以在《社会认识论》杂志中组织专题项目。罗栋介绍了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并对联盟的建设提出了两个设想,一是未来联盟的建设是否存在某种中心目标;二是能否聘请一些外国著名学者到中国进行长期教学。王琳认为联盟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把不同的范式、学派和学科汇聚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他还认为,联盟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经费来源以维持联盟的正常运行,同时要鼓励不同年龄段的学者积极参与到联盟中来,联盟还应积极在国际社交媒体上建立相应的学术网站和信息平台。阳书平同样认为,应当创立一个联盟的网站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并通过这种展示寻找合作的重要机会。
最后,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就发言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交换了意见,对联盟的筹备工作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欧阳康提出,第一,该联盟将社会认识论置于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上去理解,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具有更加广阔视域和包容性的学术平台;第二,联盟作为开放的学术组织,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够获得批准,尤其希望得到各位学者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第三,希望建立一个社会认识论学术资料库,把已有成果汇聚起来,便于后续的研究;第四,后续希望能够以年度会议方式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以便聚焦和深度研究社会认识论的相关问题;第五,广泛征集学者们的意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协同开展对深层次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第六,可以在相关院校设立一些讲席教授职位或研究基金,在校际之间实现学者、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第七,准备出版包含多语种的社会认识论系列研究丛书和学术译丛;第八,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希望在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中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开辟空间,把各种形式的社会认识论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内在结合起来;第九,要办好社会认识论的杂志和网站,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学术阵地。欧阳康表示,未来的社会认识论研究伴随着广泛的国际协同与学术合作,将具有更为广袤的发展空间,希望借助这次会议使其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热烈欢迎各位学者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撰稿<转载>:郑剑 审核:沙世蕤 编辑: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