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站新闻动态

站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虚拟教研室 >> 站新闻动态 >> 正文

社会认识论虚拟教研室工作站经验交流暨数字(网络)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在济宁学院(山东曲阜)圆满落幕

发布日期:2025-04-02    作者:     来源:     点击:

社会认识论虚拟教研室工作站经验交流暨数字(网络)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在济宁学院(山东曲阜)圆满落幕

为推进数智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创新,促进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数字科技赋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探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律,增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助力,由济宁学院主办,济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教育部华中科技大学社会认识论虚拟教研室工作站经验交流暨数字(网络)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2023年7月22日—24日,在济宁学院山东曲阜隆重召开

23日上午8时20分,研讨会开幕式在济宁学院行政楼301会议室召开,开幕仪式由济宁学院党委组织部(党校)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效民主持。济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清明致以热情洋溢的致辞,首先,他表达了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的诚挚欢迎,对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接着介绍了改革创新、锐意进取、蓬勃发展中的济宁学院,随后,高度评价了实施跨校跨学科协同推进,融入高端教科研平台,实施跨越式发展,弯道超车模式的具有很强凝聚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教育部华中科技大学社会认识论虚拟教研室济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站科研团队最后,王清明校长说:借助教育部华中科技大学社会认识虚拟教研室这个平台,乘着本次研讨会的东风,充分发掘我校人文社科研究工作者的创造创新力,深入推进数字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创新,推动数字科技赋能思政课一体化加快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欧阳康教授在致辞中说,他代表社会认识论虚拟教研室对所有的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济宁学院各级领导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和对虚拟教研室各项工作的一贯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欧阳康教授说:恰逢党的主题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济宁学院党委开展干部培训之际,我应邀前来济宁学院为管理干部做《主题教育报告》,并召开教育部华中科技大学社会认识论虚拟教研室工作站经验交流暨数字(网络)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交流宣介济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站建设发展的先进经验,这次活动很有意义。

欧阳康教授接着阐述了要开好这样一次研讨会,需要我们来关注如下几个重要的背景:第一个背景就是两个大局的互动,现在看来产生出一些全新的情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这是我们所有的思政课的最宏伟的国家目标。

第二个背景就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新形态的建设,尤其是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前不久的学习研究交流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重要的讲话,其中尤其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它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第三个背景就是我们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其中的思想政治课的改革,现在进入到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如何因应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一个高度来考量,来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当时提出的三个原创性问题,一个是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一个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来建设?一个是怎么样来建设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怎样来建设?这一些问题都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的问题,前提性的问题。

而在这一个过程中,作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我们如何更好的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这其实是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最后,欧阳康教授说:他注意到这一次很多专家学者是从全国各地来现场做重要发言的,也有很多老师和同学提交了一批非常丰富的学术论文,尤其是我特别高兴地看到我们还有一些年轻的教师和同学们将要发言,所以我们衷心地祝愿大家,期盼大家,我们希望也相信我们今天的研讨会能够取得圆满的成功。

23日上午9时,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七位专家围绕社会认识论虚拟教研室基层工作站运行机制与数字(网络)思政一体化建设等议题做了全面的探索研讨发言。本阶段的主旨研讨由济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站站长郑剑主持,济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沙士蕤副院长(主持工作)负责协调,济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周争艳副院长实施现场点评。





   社会认识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二级教授欧阳康做了题为“思想理论内涵的整体性与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探析”的首场发言。欧阳康教授着重阐述了如下几个观点:第一点,在思政课一体化背后到底在发生着什么?思政课一体化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首先,我们要读懂它,党中央国务院尤其是习总书记对思政课的一体化赋予了一些什么样的内涵?直接的来看他是要求我们思政课的各方面的课程,要能够内在地融汇,形成一个有序的内在的有机融合而成的课程体系。而就其过程而言,它实际上是要大中小学课程思政课的一体化,实际上它是适应了中国教育体系,它的分年龄层次、分阶段层次而展开。其次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尤其是它的循序渐进上和不断的变革探索和创新的。第三个方面,是它所具有的学科意义。所谓学科意义,实际上它的表现形式就是课程思政。第四个方面,实际上是指我们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职业教育要一体化。第二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我想探讨一体化的理论整体性和精神一体性追求,在当今所面临的挑战。第三点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如何适应和促进人的精神一体性追求。


社会认识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畏做了题为“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研究”的发言。吴畏教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的认识和问题角度探讨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吴畏教授提出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分成三组词语分别研究,思想教育教育,它一定是基于一个世界观认识那个方法的原则才成为可能的。因此从哲学观点去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是符合其本质特征和发展内涵的。并从制度意识和制度自信的社会论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并最后对其进行总结升华,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首先不是一个群体的学生,而是每一个个体,要实事求是让事实本身去说话,这个很重要。然后就是制度自信的这种科学层次,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一种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和经验最后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一些认识论上的基础去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利于其进行传播和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新宇做了题为“在专业课案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四个要点”的发言。程新宇教授以伦理学课堂教学案例为基础,对案例教学里面如何开展思政教学进行论述。程新宇教授指出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案例教学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对于案例选择首先是要具有专业性的,要选取与专业有关的案例,完全没有关系的案例,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第二案例要有思政性,要能充分挖掘出思政的内容第三,在案例讨论的环节要充分的讨论专业方面和思政方面内容都要深入挖掘的和充分的讨论。最后,对案例教学的过程之中,对案例进行总结提炼,深化专业知识。同时还要纠正一些错误和偏差学生的一些疑问,我们要能够答疑解惑。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景文做了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若干思考”的发言。曹景文教授从思政课程角度如何将二十大思想渗透到思政教学中去。一是思政课教学应该很好的讲好三个务必论是从党史党建,还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来说,有必要那么对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二个方面要讲清楚的就是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第三个方面重点应该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应让学生明确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第四个方面重点向学生讲清楚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它的基本特征,它的世界意义。第五个方面,在思政的教学中,包括思政教育中,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以及事实教育方面的有关的问题。第六,要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来宣传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最后,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扬,继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认识论研究中心主任潘斌做了题为“数字社会的抽象统治及其超越路径: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考察”的发言。潘斌教授为围绕数字一体化的大背景从马克思学术思想史的角度进行探讨潘斌教授指出,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数字化的路径,其实本质意义上而言这个社会重新被再次的抽象化,是一种受工资、利润、价值这一系列的形式化的范畴所致。所以从抽象化角度来理解今天的数字化接着潘斌教授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论述:一是抽象统治塑造了支配市民社会的利益的取向二是象统治造成了机器大生产体系中间劳动者本身被抽象化了三是抽象统治,把现代社会置于一种程序化的路径的依赖,今天一方面程序化可以带来更好的更有效率的那么危机或者风险治理的对策,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又会陷入一种现代社会的运作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于抽象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最后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中国的建设,是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为人类文明所贡献的中国智慧,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所作出的原创性的贡献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社科处副处长、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杨国斌做了题为“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建设方向”的发言。杨国斌教授从对于思政课一体的定义、课程思政的价值和建设方向以及自己在课程思政上的实践进行发言。杨国斌教授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理论: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政课要在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特别是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的分析论述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方法和必要性。同时杨国斌教授指出要充分挖掘努力发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入开展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要开展理论传播、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指出课程思政是一种价值导向,它不是要取代各门基础和专业课的专业课基础而是一种促进各科发展的一个工具。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最后杨国斌教授介绍了自己及团队在思政课方向的实践和探索。他认为从课程思政的提出来看,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一个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泽林做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应对”的发言。赵泽林教授从生活入手谈了人工智能对于生活的影响,已经对于我们影响的程度。他指出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一个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诸多考验。接下来赵泽林教授从治理的视角,从技术事实、价值这样一个逻辑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一是生成人工智能相对于传统人工智能的突破。二是这种突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是什么。三是如何积极应对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结论,生成人工智能的关键在于它具有强大的内容的生产能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这个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大的影响能力。因此面对深层次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和可能应用,我们需要从技术源头应用过程和长远的规范等方面,积极开展深层次人工智能的技术治理应用治理和综合治理,积极应对深层次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等方面影响,以最大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23日下午14:30,教育部华中科技大学社会认识论虚拟教研室15个工作站的代表围绕着数字化时代虚拟教研室基层工作站运行发展的条件性、影响性、应然性、主体性、原则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经验的分享。

本阶段的研讨会由郑剑主持、赵泽林点评、沙世蕤协调组织、胡志康联络策划协同进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工作站负责人潘斌教授在发言中重点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工作站的学术建设思路和知识论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潘老师指出,知识论和社会认识论知识框架体系,与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等相融合的智慧知识体系有着高度契合和交融的渊源,国内外众多思想界的领军人物都做出了重要代表性的学术成就;其次,潘老师特别指出,华东师范大学特别突出知识论认知传统,从哲学的前提存在方式、思维的本质方式、还有哲学的价值关怀层面上讲,知识论和社会认识论高度契合、相互贯通,华东师大工作站取得了突出的工作业绩和亮点,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华师工作站通过开办读书会、学术沙龙、圆桌论坛等灵活的学术交流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有志于从事知识论和社会认识论方面的专家学者,提升了虚拟教研室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团队建设。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站站长杨国斌教授在研讨中分享了他们工作站建站以来的先进经验,他说:我们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就工作站设立以来,主要是在四个大的方面进行了一些具有开拓性的工作。第一个大的方面就是课程建设,我们不仅要搞好我们的思政课程,同时我们也在努力的开拓课程思政,试图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紧密结合起来。第二个方面,在科学研究方面,我们密切的关注、认真的研习近平在哲学研究社会科学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试图在一些标识性的概念做出一些突破,比如说总书记在郑州讲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第三个大的方面是人才培养。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专注于中共共产党精神体系的深入研究,已经指导硕士研究生撰写并通过答辩了的红旗精神、雷锋精神、长征精神、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等16篇硕士学位论文。第四个方面是学术交流方面。这些年来,我们非常频繁的参加国内的学术会议,比如说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的泰山论坛,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的高层论坛,信息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以及上周在青海大学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论坛。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站负责人魏进平教授介绍了他们工作站开展活动的特色和亮点,他们工作站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研究,社会实践调研,开展“冀青妈”系列活动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创新和探索。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健丰对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站的运行机制、成员构成以及所依托的平台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工作站所在院校的优势和特点对工作站下一步建设的着力点进行了展望。并且强调了社会调研的价值性和应然性,要打造学院的品牌,办出区位性特色,加强学风建设。

王云丽老师作为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站的委派代表在其《数字化时代建构社会意识形态安全省思》一文的研讨中,主要阐述了如下观点:随着数字化时代的蓬勃发展,建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诸多挑战,归结起来主要有物欲过度膨胀化、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过度理性化以及西方意识形态持续渗透化。在此基础上,学界需进一步深化对策研究,优化建构意识形态安全的视域环境。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站的谷生然教授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基本维度》一文中阐述了: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从作为“社会信仰图式”转化为每一位大学生自身的“个人信仰图式”。从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在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出发,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主要包括政治保障、思政课教师素质、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四个基本维度。在政治保障方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已有成果。而思政课教师的素质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信仰教育的效果,信仰教育必须大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信仰教育的关键是变革教学方式。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图式理论,信仰教育全面扬弃灌输式教学方式,大力构建科学的、面向实践的教学方式。环境对信仰教育有效性具有深刻影响。信仰教育应当积极克服数字化生存的负效应,构建良好的信仰教育环境。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站的何丹教授在研讨发言中, 主要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站开展的情况,尤其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她们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问题、大中小学政治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方面取得的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发展。

来自湖北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站的刘启航在其《红色美术作品融入“三全育人”路径初探》一文的发言中主要阐述了充分认识红色美术作品的丰富内涵,红色美术作品在“三全育人”中的价值体现,红色美术作品融入“三全育人”路径探索等观点。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顾建明教授在研讨中说:思政课教学和我们的新闻传播似乎走的很近,比如我们在思考。而一个媒介他的社会文化密码,比如说他在我们的意志之外,他本身就潜藏的所固持的这样的一种这个密码,那么表面看来它就是提供了一种可性,而这种可控性你们可以从自己的经验中进行研究。但是哲学的思考超越了一些,因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还会对我们的有更多的启示,比如我给学生其实也开了一个课,比如这个谈到本问题的时候如何从这种抽象的这种行为的绝对精神,这种完全的这种先验精神的这个研究中,而走向人本身回到人的这一点我觉得要是让们在思考中能够展开的地方再一个现在我们就看到在媒体中所展示的这种所谓的情绪价值联系在一起到大家的这个讲座,我觉得还有一些在我们的这种主体意识思考之外给生命本身所思考就是说媒介他已经唤醒了这种能量应该说呀,就是说排除了我们就是说过去的这种主体意识而向我们本身向我们展示了这些东西。我觉得有太多的能够思考的空间,我也看到了很多专家来关于这个新闻新媒介前沿跨时代的思考,我特别感佩走在了我们媒体人的前面。我觉得从事我们媒体工作的教育者一般技术教育的人是应该讲哲学家靠拢向人家学习


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的肖圣鹏老师在发言中说:数字化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作为构建人类命运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华民族数字化挖掘有助于开发时代价值,凝练传统文化美好精神特质,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符合人们的价值追求和人们偏好的文化勋臣,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满足道德文化需求的之路,文化与科技的容和,可有效整合协调中化传统文化传承的碎片化,单一化,泛同化的发展问题。

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聪老师在其《泰安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指导中心未来展望》研讨中,着重介绍了泰安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指导中心运行的先进经验和积极探索:第一、紧接地气,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情况综合调研。第二、强化设计,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研究学术交流。第三、促进课改,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同课异构活动。第四、总结凝练,创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品牌。


济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站副站长孔伟副教授代表本站作工作汇报,主要介绍了本站建设虚拟教研室的重要性以及任务和目标,总结了本站成立一年以来工作成绩和将来的规划和发展。

2022年6月23日建站以来,全体成员紧跟总部教研室的部署规划,积极创新工作,得到了欧阳康主任以及其他人士的一致好评,目前我站处在同类工作站的领跑阶段,呈现出工作活力强,成果较突出,发展潜力大的状态

建站以来,我站成员曾参与了南京大学开展的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社会认识论专委员会学术年会、第八届“全球治理∙东湖论坛”等多项国际、国内高端学术会议,并做了3场次的主题发言,有六名成员的论文收录了会议论文集,其中《论数字素养与数字社会资本的关联性》一文被《光明网》学术频道公开发表,专著《社会资本论》正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这些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郑剑站长被选举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社会认识论专业委员会理事。

工作站3名成员获得省级说课比赛较好成绩,分获一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工作站核心成员正主持院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慕课制作。

工作站一名成员竞聘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工作站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网页上开辟了学术专栏—《虚拟教研室》,集中宣介工作站的学术研究成果。目前工作站成员正主持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发表论文9篇,核心成员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外援助视野下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建构研究》课题研究。

正在进行《济宁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筹建运行打造特色文化在思政育人中的积极作用以地域特色文化为载体,创新思政模式;积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儒学教育文化、新六艺教育的思想文化等将融入我们的思政课程的建设中。



来自济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站聂文婷老师的发言题目是《国家安全视域下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应然性探索》,她从将国家安全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战略需要,当前国家安全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国家安全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教学创新路径探析三个维度探究了如何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背景下,全面系统的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等问题。


济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凯老师在其《新媒体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发言中,在应对新媒体时代下有效把握思政课知识性与趣味性二维元素措施方面,阐述了思政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即:坚持以教材为抓手,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树立正确的新媒体观;深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改革,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上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即:要及时规避对待新媒体技术态度上的过分依赖;要严格甄别新媒体内容呈现上的真伪优劣;要平和面对新媒体使用中所带来的负面反馈。

杨光老师作为济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站的成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第一方面,运用济宁红色文化资源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第一,整合济宁红色文化资源;第二,依托虚拟教研室平台;第三,运用数字化技术。第二方面,讲好济院故事,传承红二师精神,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济宁学院样板。第一,提炼“红二师”的精神内核为“仁爱、进步、担当”,用“红二师”精神内核,培养济院学子的精神品质。第二,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济院”故事;第三,高扬红色文化传统,续写百年星火教育。最后杨光老师展示了运用虚拟智能对话技术助力思政课一体化教学。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胡志康从数据哲学的角度探索人与数据的关系。第一,作为信息技术、服务和科学的一个领域,数据的存量、使用量正在飞跃的增长,数据的分析方法日新月异,数据的再利用更是使得数据成为战略性资源,数据正在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因此也需要从理论、哲学和社会的角度对其进行智力理解和解释。第二,从数据哲学的角度展开,需要研究数据的基础、方法和意义的哲学分支,具体包括数据哲学的相关定义、意义、概念化、知识可能性、真理标准,以及在涉及体积、速度、多样性、准确性和可变性非常大等特征的数据集的情况下的实践。第三,数据哲学正在演变为两个层次的学科,一个是作为构成数据科学整体行为的概念、理论和系统的广义阐释的领域内部学科。另一个是该领域的外部,作为对数据科学更广泛地对个人、社会和世界的影响的考虑。第四,方法、工具和概念在行业实践理论和社会影响两个层面进行评估。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数据哲学的构成,数据哲学的学科发展情况,以及数据哲学在数据密集型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实例。最后,数据哲学可能有助于将数据科学概念化和实践服务化,也有助于过渡到数据丰富的未来,使人类和数据实体更有效地共存,共同增长和合作。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赵航博士生在其《新时代数字素养培育:基本内涵、现存挑战与中国应对》一文中指出,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和文章中谈及数字素养的培育问题,提出了新时代数字素养培育的重大课题,说明了数字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数字素养是数字文明时代个体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公民学习、工作、生活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与素质。数字素养的培育有助于个人素质的提升、社会整体的进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和网络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当前,数字素养的培育存在群体差异、空间差异和重点领域培育不足等问题,为此需要针对性提出具体举措。聚焦于中国实践,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重点领域的布局规划、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助力新时代数字素养的培育。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张宸晟在其发言《符号方式:数字化时代社会关系的解码》中认为,社会关系探究的重要意义。这关乎到人的本质问题,也就是人存在于世的意义这一根本问题的探究。数字时代所出现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建立在这种实践基础之上的各种理论、概念、范畴等都是社会关系在数字时代的表现方式,为了能够充分认识并把握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一时代,就必须回归到对社会关系的历史性认识之中,而符号方式是对于数字时代社会关系之谜的最关键解答。这是因为:第一,数字化存在的载体就是符号;第二,数字化存在的结构模式也体现为符号的结构模式,对于这一结构模式的探究有益于对当下社会关系结构的回答。

同时,来自国内各学段、各类型的部分学校的思政课教师代表深入全面地探讨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思政课教师应肩负的使命担当。

来自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张志杰老师在其《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政策对农民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言中强调:数字治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要性和价值性,提升主体的数字素养是关键环节,在实施乡村振兴增加农民创业收入的发展目标中,我们需要采取如下措施,第一个就是要完善政策,第二个就是要加强顶层设计,第三个是创新体制机制。

来自职业院校的代表储潇老师在其《转变思政一体化教学理念,提高教学实效》一文中阐述了如下观点:为适应新时代新精神新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职业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思政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拓展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了“以多元化课程展示为载体,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不断提升职业素质,塑造特色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理念,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教研氛围,分享教育智慧,提高教学水平,形成合作、交流、探讨、共享的教研活动机制,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得到极大提高,有效促进技能人才精准化供给,助推思政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再上新水平。


来自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的马一鸣副校长在其《更新理念,开阔视野,让“大思政课”活起来》一文中认为:让“大思政课”活起来,第一要学段融通;第二要学科统整;第三要活动引领;第四要社会参与。

来自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的思政课教师代表黄东书老师,在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实践研究》一文中阐述了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实践意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课程目标和内容设定的应然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等问题。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付亚婷老师在《“红蓝融合”视域下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表达》一文中阐述了“红蓝融合”助力赋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观点:一个是中国红。红色是政治本色,是共产党人、革命军人的精神底色,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根本指向,它代表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还代表厚植于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思政教育传统魂脉和根脉;一个是科技蓝,“蓝”是科技之色,是信息网络、现代科技的主色调,代表着创新发展的时代特色,体现为由新一代科技革命带来的广阔“蓝海”,体现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5G、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

红蓝融合可以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数字化创新表达。“红蓝融合”突破了时空边界,打破了教育止于教师、止于教室、止于教材的老格局,将教育的内容与结构,由线性设计转变为网状设计,由二维到多维,形成了教育为我、教育有我、教育看我的良好生态。“红蓝融合”最讲求的就是时度效。既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现问题,又注重春风化雨解决问题。同时,在覆盖面上,既占领了斗争博弈的利刃“战场”,也占领了年轻人爱进爱逛的化人“市场”,在远程与近程、虚拟与现实结合中,实现同频共振。

济宁学院外国语学院仇丽丽老师在其《英语视听说超学科+多模态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发言中表明,英语视听说课程逐渐实现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到“跨学科”和新文科背景下的“超学科”的思维上的转变。从“问题意识”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批判思维,推进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上, 基于OBE理念的“逆向设计”、“正向实施”,赋能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馈的有效闭环,提高教学效果;实施PBL教学模式,即“问题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借助翻转课堂理念,让学生课前预习视频,课堂讨论,提高PBL教学效率。最后,仇丽丽老师认为,教师的教学要争取实现教学共情,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善勇老师在其《数字技术支持的教学呈现形式与反思》一文中,着重阐述了如下观点:教学呈现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表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视觉”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内化。一是要高度重视教学呈现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呈现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主要方式,它是教师表现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内化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是教学效果。二是要充分认识数字技术支持的教学呈现的优势。只有充分认识认识数字技术支持的教学呈现的优势,才能发挥好数字技术对教学呈现的支持作用,才能设计出更合理、更高效的教学呈现。三是要全面数字技术支持的教学呈现形式。数字技术支持的教学呈现形式主要有电子白板、演示文档、思维导图三种形式,既要认识各种形式的优势,也要认识各种形式的局限,才能科学、合理使用各种呈现形式。四是要反思数字技术支持的教学呈现的效果。在使用数字技术支持教学呈现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只有反思这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呈现的目的。



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悦老师在其《“三个务必”的哲学意蕴、历史演进、实践进路》一文的发言中,阐述了如下思想观点:“三个务必”是在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基础之上,对新时代新征程中从严治党管党所提出的新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分析,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的群众观,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伟大追求;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发展观,是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观,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和本领要求。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由“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变的是内涵更新、标准更高的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不变的是实事求是、常励常新的赶考初心。贯彻落实“三个务必”,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坚持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坚持自我革命、强化责任担当的马克思主义使命性政党本质。



最后,欧阳康主任作了本次会议的总结部署报告,首先,他高度赞扬了本次会议组织的协调性、高效性、前瞻性和重要性,表达了对济宁学院领导和广大师生的感谢。同时,部署了教育部华中科技大学社会认识论虚拟教研室今后的工作任务,描绘了社会认识论虚拟教研室未来发展的蓝图。最后,欧阳康主任在充分肯定了一年来各工作站在取得创新探索方面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工作站今后运行发展的几点工作建议第一点就是对工作站发展规划设计占位要高要真的站在学科的学院的学人的学术的和学生发展的五个前沿,来考虑社会认识论虚拟教研室工作站在各个地方的发展第二工作站队伍要大。欧阳康主任说,他到济宁学院调研时,就特别感叹济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站实施的跨院系、跨学科、跨院校、跨区域的发展模式就相当好,这主要得益于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就是基础要牢,就是我们每一个工作者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专业优势第四点就是谋划就是一项一项的工作一件一件的事情踏实地做,不断地积累。第五点就是方式要新在工作实际中积极探索创新。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重在实效,这个实效就是我们的学人、学科、学院学术和我们学生的共同发展

欧阳康主任最后说,他对阶段性系列的工作站的各项工作是充满信心,经验交流与分享也是有意义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会议模式进行,国内外高等院校的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直播平台和腾讯会议室模式参与、收看了本次研讨会,目前初步统计线上参会人数已经达到1823人,现场参会人数近百人。本次研讨会议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将对济宁、山东乃至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起到积极推动和引领作用。


郑剑 胡志康 孔伟 聂文婷 王凯 黄东书 穆长玲 耿英杰 等供稿  摄影:杨家平 来维娟 张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