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国庆特辑】寻访抗战老兵:95岁薛洪琪爷爷的烽火记忆与青年寄语


发布日期:2025-09-30    作者:     来源: 济宁学院网站    点击:

9月29日,校团委书记李尊、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副院长刘丽苹共同带领我校大学生走进曲阜市孝养院,拜访抗战老兵薛洪琪老人。此次活动是大思政课“鲁西南地区抗战老兵口述史研究”系列活动之一,旨在丰富区域抗战史研究、守护民族集体记忆,让青年学生得以近距离触摸烽火岁月的痕迹,在与抗战老兵的对话中汲取奋进力量、涵养家国情怀。

刚见到薛洪琪老人时,他被院长推着出来,虽已95岁高龄,但腰背依旧挺拔,双目炯炯有神,言谈间透着军人特有的坚毅。“我14岁就参军了,是个卫生兵,那时候就想着能多救一个战友,多为国家出一份力。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就盼着什么时候能过上好日子”回忆起抗战岁月,老人的声音虽有些沙哑,却字字清晰。在那个缺医少药、炮火连天的年代,卫生兵的战场没有硝烟,却时刻面临生死考验。为救战友他的腹部、腿部、后背等多处都留下了子弹“勋章”。

“当时战友腿被子弹打穿,趴在火线上动不了,我想着不能让他落在敌人手里,就爬过去拖他。”薛洪琪动情地讲述,彼时子弹在耳边呼啸,泥土溅满全身,他只顾着把战友往掩体后拉,直到自己被流弹击中,才感觉到钻心的疼。“那时候哪顾得上自己疼啊,满脑子都是‘战友不能有事’。”简单的话语里,满是烽火岁月里的无畏与坚守,在场师生无不屏息聆听,眼眶泛红。

“爷爷,您当年打仗时,医疗条件那么艰苦,要是看到现在的装备,肯定特别安心。”退役大学生士兵张入月,特意提前整理了现代部队的武器装备、医疗救护系统资料。当无人机投送医疗物资、新型救护车快速转运伤员的画面出现在屏幕上时,薛洪琪老人频频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现在条件这么好,你们这代人有福了,更要好好干!”

“薛爷爷,您经历了这么多枪林弹雨,想对我们大学生说些什么呢?”学生王新月轻声问道。听到这个问题,薛洪琪沉默片刻,眼神变得格外郑重。他缓缓说道:“我这辈子,见过山河破碎的苦,也见过现在日子的甜。你们年轻人,生在好时代,一定要把书读好,把本事学扎实,将来为国家做事,别辜负了这好日子!”

话音刚落,老人提出要给同学们写几句祝语。工作人员递来纸笔,他腰杆挺得笔直,一笔一划地写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八个大字。虽因年岁已高,字迹略显颤抖,却力透纸背,每一个笔画都饱含着一位抗战老兵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以前在课本里学抗战历史,总觉得有些遥远,今天听薛爷爷讲亲身经历,才真正明白‘英雄’不是课本上的名词,而是用热血和生命守护家国的人。”参与活动的学生感慨道。项目负责人刘丽苹也表示,寻访抗战老兵是一场与时间的比赛,要持续做一直做,我们寻访、关爱、宣传这些鲐背之年的老兵,从中汲取时代需要的精神力量,既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更是对抗战历史的回望、一场传承抗战精神的使命接力。让青年学子在真实的红色故事中感悟家国情怀,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活动接近尾声,师生们围在薛洪琪老人身边,默默看着他写下的“努力学习,报效祖国”。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老人的脸上,也洒在同学们青春的脸庞上。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不仅让烽火岁月的记忆得以传承,更让“为祖国奋斗”的种子在青年心中深深扎根。正如薛洪琪老人所盼,新一代青年必将带着这份嘱托,在求学路上、在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践行“报效祖国”的誓言。

(撰稿:张入月 摄影:“青史薪传”老兵口述史调研团 审核:李洪伟、王振平、李尊 

责编:付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