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理论学习
快速通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理论学习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4-04-07浏览次数:

许瑞芳 张宜萱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摘   要]自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得到明确,理论阐释不断深化,实践路径有序优化,共同体建设纳入轨道,师资队伍建强夯实。五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以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技术赋能一体化建设,以教、学、评一体化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推进一体化建设的区域均衡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中小学 一体化建设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对于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于顺应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探索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有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构架和科学的实现路径。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1]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导向,开启了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路向。

一、五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五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取得了长足发展与显著成就。

1. 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性质和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突出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政治方向。”[2]能否办好思政课,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必须着力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立德”这篇大文章。

党和国家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从“重要工程”的角度对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思政课进行一体化的系统部署,明确强调其“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的战略意义。[3]同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并明确提出不同学段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材体系。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要“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教材内容中”,以及“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配合、必修课选修课相互协调的课程教材体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效贯通”,进一步细化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4]将一体化建设上升至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新理念、新战略、新要求,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凝练与升华。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指导思想,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部署。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5]2024年1月,国家教材委员会作出重要工作部署,提出要“进一步强化教材编写修订,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6]在党和国家、相关部委的政策文件中,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得以充分展现,战略意义不断明确。

2. 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现实课题,理论研究能够为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一方面,学术界重点探寻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学理内涵与逻辑规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推进需要深层的学理内涵作为支撑,对其内在规律进行深入探索,才能以当代学生的成长规律为基点,对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进行顶层设计,使内容重点形成分层衔接体系,提高思政课教学与教书育人规律的契合度、与学生心灵的共鸣度、与主体认知的心理匹配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提出,本身就是基于对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关注,[7]是破解学校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充分遵循,以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知识点重复和逻辑平面化所导致的思政课效率不高的问题。[8]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现了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要求,深化了思政课协同机制,促进了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从具体内涵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纵向连贯育人链条和横向协同育人格局的有机结合,强调思政课建设的内在统一性,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系统工程。[9]从规律逻辑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集中体现,是在遵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基本规律基础上,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发展过程的适配性与渐进性。[10]五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学理认识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创新,深化了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为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一体化融入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出发点。

另一方面,随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的推进,学界有的放矢地开展了课程、教材、教育教学方式、体制机制等专题式理论研究。具体来说,学术界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教师队伍、资源供给、工作机制、领导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的课程目标,学术界对如何根据学科逻辑对思政课课程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这一关键问题[11]进行了深入探索,力求解决好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在思政课教材一体化方面将学段承接与要素承续作为教材建设的重点,提出教材内容要遵循的“必要重复要素”的连续性、有序性、渗透性原则。[12]明确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基础作用,一体化建设的目的是提升教学实效性,教学一体化不仅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和巩固体制机制、教材、教师等方面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也能反过来检验和指引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发展。[1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建设则从制度层面对思政课进行系统建设和整体规划,是破解现实难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专题式的理论研究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高质量、精细化、内涵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3. 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行的整体系统,也是党的创新理论与思政课教学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从思政课的具体教育教学过程来看,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理念与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一体化效果的实现。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系统工程的持续推进下,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不断提升,教学的整体意识与全局观念得到培养,跨学科、跨学段的综合素养能力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方案,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内容优化、知识衔接、方法运用等方面的能力明显提升,“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的素质能力不断提升。从思政课的宏观影响因素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教学共融、教研共进、资源共建的育人体系。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过程中,既兼顾教学过程的全过程、各阶段,也注重组织领导、理论研究、环境建构、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同时也看到了教育过程与人才培养的内在统一性,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局面持续推进,权责清晰、结构合理、内容完善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体系正在形成。从具体实践来看,上海市聚焦党的创新理论,以“我和我的祖国”、“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精神血脉”、“以中国式现代化奋进新征程”等主题打造“讲台上的新思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观摩品牌,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主题教学展示活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将中共一大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引入课堂,不断彰显上海城市精神品格,形成持续性辐射效应。北京市通过“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将古都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中,积极组织学生在每一个地标上好“大思政课”,面向全国青少年开展古建筑参访、口述史访谈、通识性讲座、学术性赛事等品牌活动,贡献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北京经验”。[14]

4. 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序推进离不开制度性的规划和设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的提出和构建,旨在通过打造能够集聚各方优势、整合各种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高地,提升各学段一体化协同育人效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要求,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充分调动各地积极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并强调一体化共同体的建设目标在于“为深入推动全国大中小学开展思政课一体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工作平台、实践经验、理论支撑和决策咨询”。在课程建设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依托当地别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内容供给,在彰显不同地区的人文风貌、精神品格的同时,整体构建观照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特色思政课课程体系;在制度保障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通过体制化的组织运作实现与保障了思政课一体化的常态化推进,在省级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各项教学实践活动,加强思政课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和过程督导,避免了实践过程的盲目性,为畅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交流合作渠道、实现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融合作了体制机制上的重要创新;在资源整合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调动了不同育人主体的积极性,为整合跨学段、跨学校、跨学区的育人资源提供了便捷条件,为促进区域内各校共同成长、集中攻克疑难问题提供了长效驱动力,在加强与社会实践基地的联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断扩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社会宣传与思想教育效应。

5. 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队伍的一体化建设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课程目标的一致性、课程内容的递进性、教学过程的衔接性,内在决定了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必然性。思政课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完成度和实效性。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依托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未来卓越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优化,帮助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在入职前能够形成一体化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重视思政课教师职前职后的贯通培养,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研修基地等平台,探索构建“学段融合+专业分层”的培养培训体系,形成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整体、以大中小学各学段发展和学科教学实践变化为条件、以满足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和有效性达成为导向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还要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形成了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按照师生比1∶350配备思政课教师,截至2021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已经超过12.7万人,比2018年底增加5万多人,其中专职教师超过9.1万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职化、专业化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同时,通过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实施骨干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拔尖人才专项培养,开展合作式的项目研修,实施链条式的学段联动等,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教研水平提升、教学资源与经验共享、各学段“面对面”沟通互鉴创设了共建发展平台,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双提升”,不断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专业成长发展体系。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五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适应国家教育要求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守正中创新,在改进中加强,形成并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认识和经验。

1. 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推进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新时代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的新路径,是党和国家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行的新探索。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陆续提出了“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大思政课”等一系列新理念,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提出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又被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具体举措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体现了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创新意识、系统观念、理论智慧和实践品格。从具体侧重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点解决的是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衔接的问题,是从纵向上对育人连续性和阶段性规律的遵循;“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大思政课”重点强调横向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全社会配合,是对育人资源最大限度和最高效率的利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整体提升,将课程思政一体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等相关概念纳入育人体系中,在主渠道和关键课程建设之外,同时注重其他课程和主阵地建设的接续性和渐进性。总体而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项举措是协同推进、各有侧重的整体,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和实效性。在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处理好其内部逻辑的同时,要加强与其他举措的相互协同,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统筹兼顾与系统推进。

2. 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中的牵头作用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15]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他又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16]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特别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中的牵头作用,凸显其“智囊团”角色,发挥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资源集聚的显著优势。依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研究机构实现教学、研究一体化,充分总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问题域”与“学术槽”,在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理内涵的同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范式与基础理论的发展,促进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充盈,以学科建构满足实践发展之需。此外,要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纳入协同育人队伍中,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协同平台,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认知发展规律以及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深入探索,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全面的智力支持,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3. 以多种形式活动助力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提升

近年来,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实践探索活动,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同上一堂思政课”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学展示要求在开展各学段集体备课的同时,思政课教师也要不断提升个人教学能力,在教学中突出个人特色,提升教学设计的精准度。“同题异构”要求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在针对同一主题内容进行讲解时,突出本学段的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特点,体现同一知识在不同学段的区分度,使思政课教学直接服务于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过程中,上海、北京、浙江、湖北、河南、山东、贵州、云南等地均开展了以“同上一堂思政课”和“同题异构”为主题的教学展示活动、集体备课活动、经验分享活动,针对同一教学目标或课程方向进行集中讨论,教师在不同学段的课堂中分享教学设计方案,展现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特色,在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设计思路。

4. 因地制宜挖掘育人资源,满足不同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需求

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大中小学要主动对接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开发现场教学专题,开展实践教学”,“各校各地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一方面,充分发掘与运用各地的育人资源,不断建构体现地域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体系。遵循因地制宜、就近就便原则,充分调动并整合各地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将当地的党史党建文化、红色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等作为教学内容和案例素材引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课堂,不断彰显区域文化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探索与各类文化场馆的合作共建模式。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理念,突出各学段思政课的实践育人导向。通过加强与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育人场馆的合作,将多方责任主体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依托体验式、项目化、情景式的现场教学,更好地结合不同学段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需求,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未来展望

经过五年的发展与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以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为引领,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数字化发展,以教学评一体化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区域均衡发展。

1. 以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引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既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问题。2024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7]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要将目光放在现实的人上,关注人的思想认识规律和行为外化规律,将思政课科学有效地贯穿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思政课在长期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和宝贵经验,接下来关注的重点是思政课质量与实效的提升。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强调学生成长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规律,形成了打通学段壁垒、加强交流合作、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但教育体系的整体性还有待增强。因此,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现“从无到有”的跃升后,更应关注“从有到优”的内涵式发展,运用现代化教育思维和教育理念对思政课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进行自觉追问。要以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引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断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有机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系统把握时代发展进程中各学段学生的思想变化特征,深化对思政课的规律性认识,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着力建构课程目标,统筹安排课程内容,精心设计课程教材,加强课堂教学空间与社会场域的联结互动,营造一体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2. 以数字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8]在信息化时代,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思政课改革创新,探索先进教学技术范式,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数字化发展。要运用互联网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享平台,形成共建共享、系统集成、全面覆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研系统,建立在线教学案例库、教学重难点问题库、教学素材库、示范课程库等在线平台,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思政课平台。要运用大数据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过程,明晰数据背后的规律和价值,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决策提供依据。首先,要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成长特点,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盲目化、形式化、碎片化的问题,凸显“人”的特性,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其次,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广泛搜集、更新、整合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全天候、全方位和无缝化。再次,要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数据监管平台,通过数据监测与研判挖掘一体化建设的共性规律与数据逻辑,促进各学段思政课衔接到位。要运用人工智能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利用人机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对学生的思想、心理、情感、行为进行评估、预测与分析,提升学习过程的智能化和参与度,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精度。

3. 以教、学、评一体化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教学评价发挥着指挥棒作用,可以有效诊断教育目标的适切性,检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际成效。[1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评价中,存在着学生主体评价缺位,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由于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学段差异性、过程复杂性、评价连续性等特点,思政课一体化的评价成为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作为关切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系统工程,首先应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作用,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现实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情况和价值养成,倾听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体验、收获与意见。其次,要提升评价标准的规范性,要对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进行科学评价,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评价指标。同时,要树立全面化、系统化的评价理念,打破“唯学段”的评价藩篱,建立起教育要素、教育过程、教育效果一体贯通的评价导向,[20]统筹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评价指标,突破点状式的唯分数评价,突出线面式、立体式的综合评价。再次,要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注重教与学、教与评、学与评的有机结合,通过综合评价引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教学,进而实现学生的融通式学习。

4.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区域均衡发展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涉及面广、要求高的艰巨复杂的育人工程,需要多主体的协同、多要素的构成、多层次的联动。这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加,而是需要各主体、各要素的协力推动。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受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应用程度、师资培养力度、教育理念差异等影响,各地区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水平存在较大区别。虽然上海、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突出,通过常态化的实践活动、依托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机构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但中西部地区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省市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一方面,要强化集成化、系统化的建设思路,遵循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通过互联网数据平台的建构,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和实践经验,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之间的合作交流,健全激励机制和利益均衡机制,打破建设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建设帮扶平台,促进先进带动后进,开展省际帮扶、市际帮扶、校际帮扶,打破区域一体化建设壁垒,编织好全国“一张网”,下好全国“一盘棋”,提升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探索差异化、个性化的建设路径,探索凸显地域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根据各地思政课建设的实际情况、重点难点进行集中攻关,同时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差异性教育,使各地的青少年都能受益于个性化和高质量的思政课。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刘建军.师说:新时代思政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3:2.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5][1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

[6]国家教材委员会就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作出重要工作部署[EB/OL].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1/content_6923946.htm

[7]沈壮海,刘灿.多重视野中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及其突破[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2).

[8]吴宏政.从知识增长到价值认同的逻辑进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教育规律探寻[J].学术论坛,2020(6).

[9]王易,田雨晴.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3(3).

[10]侯勇,邹小娟.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四维探赜[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

[11]李寒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课程逻辑与实践理路[J].课程·教材·教法,2021(3).

[12]陈志兴,万伟丽.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J].中国德育,2023(9).

[13]许瑞芳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报告(2022)[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73.

[14]赓续历史文脉 传承红色基因[N].人民日报,2024-01-14.

[15]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17]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401/t20240111_1099814.html

[1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19]冯刚,孙贝,束永睿.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教育学解读[J].中国远程教育,2024(1).

[20]徐秦法,张肖.破立并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评价的理性审思[J].江苏高教,2022(9).


转载于(《思想理论教育》2024年第03期)

编辑: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