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双好 田贵华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日益明确;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文件,思政课建设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程体系的结构性和层次性更加明显;思政课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索更为积极主动,教学模式和方法更加多元丰富;课程思政、“大思政课”建设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化,使思政课建设格局极大拓展;思政课建设条件和政策落实到位,思政课建设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从数量到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五年来思政课的深刻变化为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政课改革和发展积聚了足够的动能。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历史性成就 历史性变革
自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关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出新理念和新方法,指明了思政课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思政课建设做好顶层设计;教育部和高校推出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思政课建设的积极性;广大思政课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探索,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显著成绩和深刻变化,充分反映了五年来思政课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也为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积聚了足够的动能。
一、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日益明确
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关注思政课建设,围绕思政课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地位,深刻阐述思政课教学本质,提出思政课建设的新理念,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理念日益明确。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议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把思政课教学从学校教育拓展至社会生活大舞台,同时把新时代火热的社会生活引入思政课教学,明确提出“大思政课”这一概念,为思政课建设提出新的建设理念。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思政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各地高校要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这就把“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作为思政课建设标准,对办好思政课提出明确要求;把“讲道理”作为思政课的教学本质,深化了对思政课教学本质和根本任务的理解;把教师“教”和学生“悟”共同作用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作为教学方法的目标追求,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方法论原则;并明确提出高校要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并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角度,为思政课建设指明方向和路径。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思政课建设发表重要指示和讲话,把思政课视为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3]进一步提升了思政课在党的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拓展了思政课建设的视野和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化了对思政课教学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为办好思政课指明了建设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五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指导下,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理念日益明确,思政课建设的方向和路径也日益清晰。
二、思政课建设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五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思政课建设的制度体系,为思政课建设做好顶层设计。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思政课建设目标、教学科目、内容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和发展,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等方面,对思政课建设进行总体设计,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出宏观指导意见和总体制度安排。随后,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一系列文件,对《意见》精神进行进一步具体化:一是关于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新方案。2020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方案》从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出发,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内容体系、教材体系等进行整体设计,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对高校思政课程教材进行顶层设计。二是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对思政课教师队伍职责和要求作出明确规定,并对思政课教师的选聘、培训、考核和管理等提出明确要求,为建设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作出顶层设计。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建设的制度体系建设。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政策支撑机制,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切实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领导等提出明确要求;教育部还先后推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23年版)》,对思政课建设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和党的建设提出新的建设标准。四是关于思政课体系与其他体系的协同建设。为了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从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评估督导等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进行系统构建。上述几个方面的政策文件涉及思政课建设总体要求、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教师队伍建设体系、条件保障体系和环境支撑体系,构成“一总多分”的涵盖思政课建设各个领域、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思政课建设制度体系。五年来,思政课建设顶层设计日益明晰,思政课建设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三、思政课建设的积极性得到全方位调动
五年来,教育部推出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思政课战线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参与,形成一系列教育活动品牌,也成为推进思政课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一是开展高校思政课创先争优活动。2019年9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从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等角度,对思政课战线兴起课程建设新高潮进行全方位部署。二是开展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2019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的通知》,面向全国所有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展示活动。2019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评选结果,对获奖教师进行表彰。五年内,教育部分别在2019、2021、2023年三次开展教学展示活动,教学展示活动成为思政课教师参与面最广泛的教学实践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广大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学习领航计划系列活动。为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部连续多年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学习领航计划活动,包括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展示课、“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思政课学习之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夏令营活动等系列活动,广泛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学习。这一系列活动成为吸引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平台。四是开展“一省一策”、“一委一品”等集体行动。为调动各省市与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探索的积极性,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工作的通知》,从2020年起每三年一个周期,将各地思政课建设中的成功经验转化为典型案例、制度机制,进行总结推广。“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对地方和高校的思政课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对各地方和高校思政课资源进行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激发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共同谋划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了充分发挥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咨询、研究、督查、评估、培训、示范、指导和引领作用,从2024年开始,教育部在各思政课分教指委开展“一委一品”活动,即一个分教指委推出一个活动品牌,要求各分教指委结合本委所负责的思政课实际情况,任选一大类任务作为“一委一品”建设主攻方向,在向党中央以及教育部党组资政建言或向思政课战线传经送宝等工作维度上聚集合力、形成标志成果、发挥应有作用、打通堵点痛点。“一省一策”、“一委一品”等活动,是调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创造性开展思政课建设的有力举措。五是开展“手拉手”集体备课活动。为了促进思政课教学均衡发展,教育部从2020年起开始设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充分发挥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强校的师资优势,以一校包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的方式,建立健全相对固定、供需匹配、上门示范、精心培训的集体备课形式,以期逐步缩小不同地区思政课师资力量和教学差距,促进思政课教学均衡发展。2021年以后,“手拉手”集体备课拓展到中小学,成为先进带动落后、大学带动中小学思政课发展的重要牵引。此外,教育部还广泛开展高校思政课建设优秀成果巡礼活动,设立“周末理论大讲堂”,举行“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对思政课建设的成果进行总结升华。五年来,教育部开展系列活动调动了思政课教学各方面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整个思政课战线“活”起来。
四、思政课建设内容体系重点更突出、层次性更明显
五年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的建设重点更加突出,“一门为主、多门渗透”的课程体系的层次性更加明显。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成为学校重要课程。2019年秋季学期,9所第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2020年,37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2021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2022年秋季学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在高校本科阶段全面开设。2023年8月,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出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成为高校思政课体系中的一门新课和重要课程,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发挥主体作用。二是多门课程及时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在独立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同时,思政课的其他各门课程采取有机渗透的方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以及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等融入思政课,形成立足新方案、体现新思想、反映新时代的课程内容体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对思政课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及时跟上党的创新理论发展步伐,从而构建起一门为主、多门渗透、结构合理、内容互补的课程教材体系。三是构建多层次思政课课程体系。新的思政课课程方案增加了选择性必修课程这一课程类型,在思政课类型中出现必修课与选择性必修课并存的状态。选择性必修课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思政课的类型,而且使思政课课程更具有弹性和选择性,它既是思政课必修课的有益补充,也有利于构建以必修课为核心的个性化的课程知识体系。五年来,思政课类型更加丰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的层次性更加丰富。四是各类课程的育人协同性明显增强。在中央“马工程”和教育部“马工程”的带动下,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的指导下,高校其他课程加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为指导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建设,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建设,高校课程体系内容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明显增加。五年来,思政课课程体系内容重点更加突出,课程体系的类型和层次更加多样丰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更加积极主动
五年来,广大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把握思政课教学规律,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思政课教学状况发生深刻变化。一是思政课教学模式和方法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据我们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分析,入选的思政课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包括研究型、问题中心、互动式、参与式、讨论式、对话式、分类教学、项目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叙事方法、专题方法、实践方法、体验式教学、微课方法、微电影、翻转教学、混合教学、虚拟仿真等近20种教学方法。[4]思政课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成为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推动力量,思政课教学面貌呈现从多样化向个性化发展的趋势。二是思政课教学形态发生深刻变化。五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思政课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特别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扎实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面临的环境和境遇发生深刻变化,思政课教学形态从课堂教学环境向社会大舞台拓展,从实体课堂向虚拟课堂、混合式教学拓展,从理论课堂向社会实践和活动课程拓展,从直接思政课教学向专业课程教学拓展,思政课教学形态从单一形态向多样化课程形态拓展,思政课教学的形态发生深刻变化。三是思政课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和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专门设立“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和一般项目中也适当增加思政课研究比重,这些举措激发了广大教师开展思政课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据对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中2019-2021年全部思政课教学研究论文进行总体分析,筛除会议综述、书评、人物报道等无关或重复文献后,有关思政课教学研究论文11559篇,其中2019年发表论文3726篇,2020年3869篇,2021年3964篇,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这也表明,五年来教师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广大教师对思政课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益增长,思政课教学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六、思政课建设格局实现新的拓展
五年来,党中央把思政课建设提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放在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的核心地位来看待,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视野格局来看待,极大提升了思政课的地位和战略格局,高校思政课建设格局和领域实现深化拓展。一是推动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5]为促进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向行,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全面展开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思政课建设领域向专业课程领域延伸。二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6]并多次就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出指示。五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得到各方面关注。中央和教育部通过制定政策文件加强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教育部专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支持建设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基地。2022年12月,教育部启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设立32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集体备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三是向社会大舞台拓展。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方案》从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拓展工作格局等方面,对“大思政课”建设进行整体部署规划。思政课建设要按照“大思政”理念,采取“开门办思政课”的模式,充分吸纳各种社会资源、社会力量、社会途径、社会活动等参与思政课建设,思政课建设领域不断向社会生活大舞台拓展和延伸。四是向社会其他领域延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要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办好思政课的社会大格局。[7]思政课建设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学生家庭支持,获得社会机构、媒体平台和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思政课建设的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五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已经突破高校和课堂,从高校内部横向关系上向其他课程和专业领域延伸,从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纵向关系上向中小学延伸,从空间范围上实现从课堂向社会大舞台拓展,为全社会共同关心、建设思政课的大格局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制度基础,思政课建设的视野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七、思政课建设条件保障和政策支持更加有力
五年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地位,思政课建设作为党领导高校重中之重的重要工作,逐渐得到接受和认可,思政课建设的条件保障和政策支持更加有力。一是对思政课建设的科研支持力度加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门设立“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每年支持100项以上的专项课题,五年来共资助796项,其中重点项目53项,一般项目743项;教育部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和一般项目中加大对思政课研究的资助比例。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中设立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五年来,共批准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5项,教育部思政课专项717项,其中2020年立项153项、2021年立项160项、2022年立项198项、2023年立项206项,呈逐年增加态势。此外,教育部还通过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专项等,加大对思政课教学研究支持,对思政课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强。二是对思政课教师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强。从思政课教师选留制度来看,在严把入口关的同时,对思政课教师配备采取特殊绿色通道选留,思政课教师“入口关”更加顺畅。在培训政策方面,建立起制度化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培训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师培训全覆盖。思政课教师参加培训和参加社会实践的经费有明显增加,用于思政课教师培训和社会实践的经费从本科院校生均20元提升到不低于40元,专科院校提升到生均30元。在队伍考核评价机制方面,思政课教师在考核评价中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得到了提高,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劳动付出得到更充分的尊重。在职称评审方面,有条件的高校在评审过程中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类别,为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提供专门政策,思政课教师在职称晋升方面的特殊性得到重视和体现。在激励机制方面,在党和国家设立的荣誉称号中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表彰力度,媒体宣传也加强了对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宣传,在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中单列适当比例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教师等。在劳动报酬方面,绝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劳动报酬得到充分体现,教学津贴得到有效保障。这些措施为思政课教师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三是思政课教学单位的发展得到保障。根据《意见》要求,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为重点建设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把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职责,把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环境、教师教学条件和办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五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条件和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高校思政课专项课题吸引了除思政课教师以外的专业教师的广泛参与,思政课教师成为学校教师中政策保障最为充分的群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优先发展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条件和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
八、思政课教师队伍面貌发生根本性改观
五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数量建设为突破口,以素质能力提升为重点,以吸纳各方面力量参与为补充,以后备人才培养为可持续发展保障,不断加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面貌发生根本性改观。一是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的变化。长期以来,教师数量不足、师资配备困难,一直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瓶颈,严重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教师素质提高和教师身心健康。五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数量建设为突破口,严格按照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人数比1∶350的配备要求,对各高校提出明确数量要求和配备的时间表,对与标准差距大的高校领导进行约谈,在各级巡视中把思政课教师配备作为重要指标,对各高校思政课教师配备进行督导。五年来,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发展迅速。据教育部2022年初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较2012年增加7.4万人,比2018年增加5万多人,队伍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的要求,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不足问题得到极大缓解。二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明显提升。五年来,教育部和各高校加大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促进思政课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思政课建设系统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多层次,专题理论轮训、示范培训、教学展示等多类型的培训体系。2023年,中宣部、中央党校、教育部联合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培训,2024年初联合组织“形势与政策”课程培训,每次培训规模30万人次左右。五年来,思政课教师数量和素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专职思政课教师高学历和年轻化成为队伍发展新态势。在思政课教学领域涌现出一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教学名师、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等优秀人才。三是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五年来,思政课教学的学科支撑更加厚实,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从2019年的85个增长到2023年的109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除继续招收“思政课专项计划”博士生以外,2019年以后继续加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每年培养1000名左右思政课后备人才;同时,教育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国家关键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鼓励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数量增长迅速。根据阳光招生网的数据,2023年,有43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招生(比2019年增加22所),301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招生(比2019年增加39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经形成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此外,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增设“中共党史党建学”为法学门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并列的一级学科,以加强对思政课的学科支撑。这些都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四是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成为有益补充。为健全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教育部鼓励各高校选聘优秀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等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形成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代表进高校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兼职教师队伍。根据《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始形成“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志愿者经常性进高校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一大批思政课兼职教师进入思政课课堂,为思政课课堂带来丰富鲜活的信息。五年来,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日益健全,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日益完善,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成为有益补充,思政课战线已经形成数量庞大、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一支重要的方面军。
总体来看,虽然五年在历史发展的刻度中只是一瞬间,在人生发展的长河中也只是小浪花,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后这五年,对于思政课建设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段。尽管五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变化是改革开放40多年、新时代10余年深刻变化日积月累的结果,但当我们五年后回过头来审视高校思政课建设任务和境遇时,还是会为这五年来思政课领域的深刻变化感到喜悦。五年来,思政课建设虽然与建设期望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在建设过程也存在着波折,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五年来的思政课变化是革命性的,我们解决了很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很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完成的大事,实现了革命性变化和历史性重塑,思政课在目标任务、理念内容、方式方法、视野格局、整体环境和队伍建设方面发生了根本性改观。经过这五年高校思政课建设成就和变革的洗礼,高校思政课已积聚了更为强大的发展动能,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 [N].人民日报,2021-03-07.
[2]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
[4]佘双好,汤婉丽.新时代十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3).
[5][6][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转载于《思想理论教育》2024年第03期
编辑: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