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理论学习
快速通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理论学习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叙事方式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3-12-20浏览次数:

项久雨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人类社会从何处来、处在什么方位、向何处去,总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叙事方式加以界说与陈述。现代化就是对于世界历史所处方位、发展趋向的历史判断,是一种具有普遍性意义与本土性价值的历史叙事。在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历史建构的驱动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理论问题发展出了崭新的理论视域与实践支点,形成了新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成为建构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所要求认真思考的论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时间叙事


现代化蕴含着长时段的时间意涵,是一种“大历史”尺度上的时间叙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首先是一种特定的时间叙事,有其内在的时间性规定。

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时间叙事,需要把握“形式规定”与“本体规定”两种意义上的时间尺度。这两种时间尺度,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二者共同构成时间叙事的两个基本面向。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在“形式规定”层面的时间叙事。“形式规定”层面的时间叙事,主要是以教育技术形态演进为基础的,第三次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了教育信息化、智慧化、科技化的突破性进展。从交往状态的角度来划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经历了同一时空范围下的“面对面”,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之下的“屏对屏”,再到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虚拟对实体”的转变,三种形式共存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我们现在谈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基于现代化的时间规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切合、适配,不能用“旧瓶”装“新酒”。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在“本体规定”层面的时间叙事。时间与社会意识是内在联结的。社会主义文明发展,必然有其意识形态诉求与思想价值期待,其会体现在文明新形态创造与发展的实践当中,与时间性规定相衔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质变与历史性发展,乃至于今后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的历史发展,都会从时间性的维度上给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起不断发展的时间基座,构成其现代化的宏观时间规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蕴含着崭新的时间性意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内在的时间性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时间叙事,内在蕴含着一个微观层面的基础性问题,那就是提升现代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既要善于“延伸时间”,又要善于“缩短时间”。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既要把握“集中时间”与“黄金时间”,又要把握“碎片时间”。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既要减少“重复时间”,又要善用“循环时间”。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空间叙事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自然形式”与“建构形式”的有机统一体,既包含自然性、自发性的空间载体,也包括建构性、自觉性的空间载体。空间蕴含着设计者所希冀承载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价值承载,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内在契合性。理解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空间叙事,需要辩证地把握不同的空间样态及其所蕴含的空间特性。

第一,“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空间呈现。现代化有其空间面向,在基础层面上展开为城市化与乡村现代化,不同空间类型会从底层结构上形塑着不同的现代化叙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要以合理的方式进行空间配置。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从整体层面设计、规划、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空间布局,实现跨区域、跨空间层面的教育资源共建与成果共享。同时,又要具体把握城市与乡村的空间规定性,形塑符合城乡特性、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要注重同既有的城市乡村空间格局相融合,避免“标新立异”而减损空间本应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承载。

第二,“教学空间”与“生活空间”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空间呈现。日常化与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鲜明特征。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依旧是教学空间,但其空间的呈现形态亦发生着现代化的演变。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自身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方面的现代化,就必须综合运用好不同的空间类型,为教育对象提供舒适、合适、必要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将生活空间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有机整体,将教化融于日常生活。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社会现象复杂多变,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予以正确引导。应当在日常生活中综合运用舆论宣传阵地、公共活动空间、休闲娱乐空间等空间载体,进行或显性或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设计。

第三,“实体空间”与“网络空间”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空间呈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网络空间这一虚拟而又真实的空间类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说网络空间具有真实性的面向,是因为其中附着现实的社会关系、交往关系。现如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的现代化已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强调运用人工智能来赋能空间形态,运用媒体生态来打造空间场景,通过网络社群来实现空间联动,运用算法推荐来优化空间结构,运用元宇宙来拓宽空间视界,等等。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现代化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避免“信息茧房”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其实质上就是空间压缩、空间局限所导致的信息接受偏差、价值认识偏差。

基于对上述空间类型的分析,我们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还应当把握空间层面的如下几方面的趋势及其特征。一是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多样化趋势。每一种空间类型实际上还能从其内部划分子类型。二是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化趋势。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必然要求具备现代意义上“美”的特性,给教育对象带来空间层面美的感受。三是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体验化趋势。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更注重交互性、互动性,强调空间与人之间的有机互动,提升教育对象的获得感。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主体叙事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历史活动,有着丰富的主体叙事。这里所说的主体叙事包含着双重面向,一方面是探讨“谁来推动”的问题,即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如何调动激发主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积极性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谁”的问题,即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目的论问题。

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依旧是教学主体与管理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看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是具有“思想性”与“政治性”双重属性的教育形式。这种内在的属性,必然对于教学主体与管理主体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即既要达到思想的深度,又要站在政治的高度。对于教学主体而言,要适应现代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对于管理主体而言,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教育主管部门、宣传部门、学校等管理主体要进行更为密切的协作,进行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队伍共管,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大格局。

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居于辅助地位的还包括广大的协同主体与参与主体。在现代化进程中,既有的社会关系发生着复杂的变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主体与协同主体在数量与范围上都发生着变化。例如,许多学生可以通过拍摄微电影、制作短视频、创作艺术作品等形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再如,有许多影视制作公司、社会团体组织等,协同推进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制作、资源的供给等。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主体的范围及其界定,有了新的变化,形成了新的主体叙事。当然,协同主体与参与主体,必须在教学主体与管理主体的引领带领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导性与主体性需要统一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叙事,有其“目的论”层面的考量,那就是就实现主体自身的现代化。“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有机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整体。之所以要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大格局,根本上还是服务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共同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范围的扩大、主体要求的提高、主体结构的优化,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于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支撑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规律叙事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规律,揭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内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属于历史哲学层面的深层学理探讨。只有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规律,才能彻底地理解其叙事的逻辑联系,从根本上把握其现代化发展的路向与定向。

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最主要的领域、关系、要素,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层面的基本规律。

第一,从横向与纵向的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规律叙事,体现为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的一体化规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建设最为凸显,纵向衔接就是指要将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内容上要有递进、有衔接、有差异;横向贯通,就是指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教育战线中的各方面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条“生命线”,实现同向同行、同频共振。除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其他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也都必然要求遵循一体化规律,不能分散化、碎片化、简单化、临时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从整体、全局、立体的视角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第二,从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规律叙事,体现为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置身于社会有机体的系统整体之中,与社会有机体的其他要素处在互动关系之中。现代化作为一场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的历史实践,社会有机体的现代发展,必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发展有着内在的影响。要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同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法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等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把准其与其他社会有机体系统要素之间互动的特性、规律、要求。

第三,从内化与外化的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规律叙事,体现为知、信、行的发展规律。这三个方面的要素,体现为从内化到外化、从认知到践行的一般过程。在认知方面,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供给符合现代社会特性的知识,合乎学生逐步深化的认知特性。在信念方面,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为教育对象确立起适应现代生活与发展需要的信仰信念。在行为方面,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注重推动教育对象将“知”转化为“行”,把着力点放在践行上。

第四,从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规律叙事,体现为顶层设计与灵活落实的转化规律。一方面,党中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赋予其“生命线”的历史定位,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要求、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基层在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上,还结合自身所在现代化建设领域的具体实际和特殊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要求予以灵活、生动地落实。新时代新征程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一以贯之地推动下去,就必须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五、结  语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历经近四十年的发展,即将跨入“不惑之年”。所谓“不惑”,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进入到自觉的发展状态,已经形成清醒的自我认识,已经具备成熟的学科品格。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已然能够以“不惑”的精神状态,自觉、积极、主动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有意识、有目的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从近四十年的整体历史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不惑”有着深厚的基础与底气。面向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要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本文转载于《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0期

责编: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