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理论学习
快速通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理论学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七章逻辑体系与教学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4-02-25浏览次数:

韩喜平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题组主要成员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整体擘画、一体推进,突出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要从守正创新的大历史维度把握这一部署的必然逻辑,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这一部署的重大现实意义,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高度把握这一部署的战略价值。教材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为题按照总分的逻辑框架进行专章部署,突出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全局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思政课教师在讲授这一章时既要全面系统,又要突出重点,科学把握这一章在全书的地位、与其他各章节的内在关系,讲好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内在关系、讲好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讲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必然性,讲好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育;科技;人才;社会主义现代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专章统筹部署,这是教材编写的重大变化和重大创新。过去教材一般把科技安排在经济建设中,教育安排在社会建设中,人才安排在党的建设中。这一新的安排,既坚持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的定位

教材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专章部署,有其内在的逻辑考量,具有显著的战略性、前瞻性、紧迫性和现实针对性。

从守正创新的大历史维度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的必然逻辑。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再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新时代明确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教育、科技、人才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协同发力,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等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抵御外部势力打压遏制、保障国家安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时代越是向前,科技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教育、科技、人才协同配合和相互支撑的现实诉求日益强烈紧迫。立足“强起来”的历史方位,探索面向未来的发展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部署、统筹设计,这是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规律的遵循和顺势而为,是对教育、科技、人才内在规律的科学把握和运用,是立足中国发展方位相继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守正创新的重大举措,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

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部署的重大现实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关键变量。面对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创新作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寻找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与此同时,我国发展正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有些问题仍旧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习近平指出:“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1]我们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期,在这场更加激烈的竞争中迎头赶上、把握主动,就必须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把教育、科技、人才统一于创新事业上,推动发展动能的创造性转换,从根本上夯实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战略高度把握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部署的战略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之所以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设计和整体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其中的关键政治考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奋斗目标,鲜明标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形态更加高级、内容更多元、外部环境更复杂的特点,是经济、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全面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对教育、科技、人才的要求比以往更高。只有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有机配合、相互促进、系统集成,才能形成创新的强大合力,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P33)的逻辑所在。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与其他章节的关系

从全书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分四节、十二目集中呈现,位置安排在第七章,体量很大、内容充实、布局靠前,充分体现了这一章的重要性。

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这一章既是相对独立完整的内容板块,但同时又与教材各个章节之间存在着联系。这种联系并不是由这一章在全书位置摆放决定的,而是由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张力规定的。教育、科技、人才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部分。第七章与其他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有的是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整体意义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紧凑型联系。比如,推进经济建设,需要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力,形成创新合力完成发展动能转化。有的是教育、科技、人才作为部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松散型联系。比如,开展大国外交,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其中的工作要点和内容构成,但不是起支撑性作用的关键力量。

其次,要把第七章置于第二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框架下来把握。第二章指向的是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的集中呈现。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征程中,教育、科技、人才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也就是说,第七章和第二章都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也都关涉全书的各个章节内容,但共同的主题规定了第七章首先关涉的、首序指向的是第二章。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认识到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支撑,从而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和必然性。”[3]显然,第二章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集中呈现,具有管总的性质和特点,第七章是对第二章的有效支撑,同时也是对第二章的具体展开。因此,要把第七章置于现代化全局的战略地位来理解和把握,要联系第二章开展第七章的教学设计和安排。

最后,科学把握第七章与第六章的关系。教材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置于第六章“推动高质量发展”之后,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内容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这种布局安排上的紧密衔接当然反映了教育、科技、人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与迫切现实诉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加快经济现代化建设进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客观上迫切要求教育、科技、人才综合发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正如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4]但同时也会在客观上有意无意地造成一种直观性的错误认识,即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简单归属为第六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组成部分,或者理解为对第六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补充,从而建立起第七章与第六章“一对一”的错误关系。要看到,第七章的标题虽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但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这里的高质量发展显然指向是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首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又不局限于经济领域。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5]也就是说,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此,习近平强调的“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不仅仅是指经济维度,还有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维度。综上所述,第七章是全书的第七章,不是第六章的从属,但又与第六章密切相关。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的结构安排

本章按照“总—分”逻辑展开,第一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总论,从整体性视角叙述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第二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第三节“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第四节“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为分论,分论大体上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内容逻辑展开,专门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行具体阐释。

第一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节主要从理论、战略和理念原则三个维度展开。理论部分,重点分析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发展历程,从大历史的视野回答了为什么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整体部署。战略部分,重点分析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是党中央提出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也都是事关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三大战略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理念原则部分,分析了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出场逻辑、科学内涵以及三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各自目标重点和解决的任务。教育优先发展,重在夯实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基础。科技自立自强,重在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创新。人才引领驱动,重在巩固发展优势赢得竞争主动。三者既相互融合又各有侧重,要统筹谋划。

第二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主要回答教育的重大作用和意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三个问题。教育的作用和意义部分,从教育之于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教育作为“国之大者”的内在逻辑,阐述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性,突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根本任务部分,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而后按照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展开。首先是要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即培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高尚道德品质、有刻苦学习习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人才。其次是要着力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强调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最后是要着力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材中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容,主要从具体对策的维度展开。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把基础教育作为基点,把高等教育作为龙头,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要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数字教育,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

第三节“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主要包括科技的地位和作用、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科技的地位和作用部分,主要聚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地位展开,明确科技强则民族强,科技强则国家强,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是应对风险挑战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部分,主要从关键性核心技术突破维度展开,强调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必须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开展科技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部分,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要加强基础研究,牢牢把握基础研究这个科技创新的源头,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着力发展工程科技,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牢牢把握世界科技强国竞争的着力点,大力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持续优化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定位和布局。

第四节“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主要按照人才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才强国建设目标、人才强国建设举措的逻辑展开。人才的地位和作用部分,主要回答人才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独特作用,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人才强国建设目标部分,主要聚焦于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强调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抓好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储备,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才强国建设举措部分,强调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论述十分丰富、内容博大精深。这一章的内容,整体上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基准,充分吸收了习近平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系列重要论述。在这个基础上,主要参考了《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论科技自立自强》等重要文献,并充分了吸收了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第五次集体学习的最新理论成果。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的教学重难点

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整体擘画、一体推进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编写组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为题把最新理论成果有机融入教材,这是守正创新的重要体现。由于是全新的内容,在讲授这一章时,要重点把握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育、科技、人才之间是有其内在逻辑关系的,这是教育、科技、人才整体擘画、一体推进的理论前提。教材囿于体例和篇幅所限,并没有对这一内容进行展开。但对于授课教师来说,这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

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早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明确指出,“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递进的统一过程。”[6](P129)习近平这一重要论断抓住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有机整体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互为一体的关系,科学揭示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联系及运行规律。

要系统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之间作用机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持续进步和创新。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培养优秀人才、推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根本、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我们必须站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上认识和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三位一体的整体联系,深刻把握三项事业相辅相成,循序递进的内在逻辑。

2.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首先要搞清楚教育强国的内涵。教材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为节标题来统领教育一节,思政课教师在讲授教育强国时,要完成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紧紧围绕教育强国的内容展开教学。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明确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他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4]教育强国的内涵,具体来说可以划分为根本保证、根本任务、根本目标、重要使命、基本路径、核心功能和根本目的七个方面的内容。这七个方面内容事关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教材都相应地进行了阐释。

理解教育强国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和成就。要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维度突出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要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维度突出教育强国的有效路径,使教育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要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维度突出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使教育同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以教育之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维度突出教育强国的基础工程,使教育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以教育之强夯实民族复兴的底色。与此同时,还要看到新时代以来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这些都是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起点和有利条件,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3.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从最初提出“四个现代化”到现在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学技术现代化从来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确保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不会被迟滞甚至打断。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习近平指出:“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7](P7)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在国际上,没有核心技术的优势就没有政治上的强势。近代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称雄世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习近平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8](P10)我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实力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上。如果自主创新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难以摆脱跟在别人后面跑、受制于人的局面。我国要建成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基点,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习近平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7](P14)要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作用,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发挥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创新主体作用,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合力攻关,形成推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强大合力。

4.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指出:“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外国看中国的潜力所在,就是看这个。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是最有竞争力的。”[9](P3)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战略谋划和战略布局,明确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有计划、分步骤推进人才强国建设。

加快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习近平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10]要加强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全面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

加快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抓好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注释:

[1]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 05-29(2).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J].求是,2023,(2).

[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1).

[5] 习近平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N].人民日报,2021-03-08(1).

[6]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7]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0] 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2021,(24).

转载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1

编辑:杨光